垃圾分类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绘筑美好未来的关键。为助力江口县生态廊道建设,响应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绿水青山有颜值更有内涵,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于7月7日携手贵州大学西部院带队老师共同带领 50 余名相关专业学生到铜仁市碧江区亚行项目进行参观调研,以此加深当代青年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将课堂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7月8日至13日,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科负责人唐鸿、团总支负责人杨湛及指导教师徐进鸿、田晗、刘畅、洪婷带领六名学生成立了环境治理小队,前往江口县寨沙侗寨、三沛塘村、太平镇、云舍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调查锦江一带乡镇环境治理情况及群众的环保意识。
实践正式开始前,徐进鸿博士为项目梳理了整个三下乡的工作,制定了每天的行程安排,明确了队伍此次实践的目的、最终所需要的数据,对环境治理小队进行出发前的最后勉励。为了后期统计相关数据更加方便、高效,徐博士推荐队伍每个人使用“两步路户外助手”在各个地点进行沿途标记。
7月9日,为更好地开展调研工作,环境治理小队联系了梵净山村支部副书记张书记,洽谈调研所需配合的相关事项,并详细了解了梵净山村环保意识宣传方面的措施和政策,以及村民对垃圾分类宣传的态度。通过与张书记的交谈,环境治理小队对梵净山村的环境治理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前往寨沙侗寨的途中,队伍使用“两步路户外助手”对沿途的垃圾桶分布、路面环境、以及锦江上游河流水质进行了详细的拍摄和记录。到达寨沙侗寨后,环境治理小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游客、个体工商户和原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环保宣传、四类基础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及对梵净山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随后,环境治理小队前往三沛塘村,主要对当地的垃圾处理、河道水质情况进行考察。尽管沿途有不少散落在草丛的垃圾,但值得庆幸的是,三沛塘村的河流水质很好,引流管道通畅、分布富有技巧,充分体现了“高手在民间”。
当天上午,环境治理小队带上提前买好的垃圾袋、火钳,沿太平镇街道清理散落在路边的垃圾。途中遇到同样清理街道的环卫工人,询问后才发现,当地环卫工人多为监测户、家庭困难户。下午,环境治理小队与支教队伍“红领巾”联系合作,对当地的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授课。队员们通过配对游戏的方式,让每个小朋友拿着手中的“卡通垃圾”进行垃圾分类。整个课堂,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讲,“老师们”也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耐心解释。这次授课不仅给小朋友们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老师”与小朋友的沟通能力,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环境治理小队最后一站来到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云舍,由于游客密集,垃圾桶的合理分布极其重要,将垃圾分类处理更是不可或缺。小队依照徐老师的推荐,一边记录垃圾桶的分布情况,一边对游客的环保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在云舍,几乎处处是垃圾桶,并且标有“垃圾分类”字样,路边也没有游客乱扔垃圾。经调查后发现,游客的垃圾分类意识很强,从最开始不懂如何垃圾分类到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设置分类垃圾桶的作用不可或缺。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环境治理小队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作为青年一代在环境保护中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更加坚定了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队员们通过与乡镇干部、环卫工人以及普通居民进行深入交流,深入了解到了基层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提升乡镇居民环保意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基于此,他们计划将调研中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教训整理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共同推动乡镇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编辑:张玲玲 一审:肖翔 二审:张朝飞 三审:田自立)
(三下乡出发前全体成员合影)
)
(出发前全体成员在当地政府前合影)
(各部队负责人与张书记对接工作)
)
(调研团队对个体商户、游客、环卫工人进行问卷调查)
(调研团队沿途拍摄记录过程)
(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观察、记录河道环境)
(调研队伍沿街清理垃圾)
(下午跟当地小朋友进行环保知识授课)
(询问垃圾处理车司机相关问题)
(对游客、当地环保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