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文学院 白俊骞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工作安排,2019年3月28日-31日,各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一行十余人,在罗红芳副校长、龚静处长的带领下,奔赴武汉大学,参加为期两天的卓越教学与本科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会。尽管只有两天,但我们密集地聆听了来自教育部高教司、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机构专家的讲座,内容涉及本科教育改革、新时期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程改革等,这些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本科教育改革波澜壮阔的画面。反观自身,我校的本科教育尽管校领导也在大力提倡,但到了基层部门,仍是死水无澜,感受不到改革的气息。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宣传,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这些讲座中,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主讲的《科教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做研究”提升学生能力》。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历来认识上有误区,尤其是在地方性院校,大多数老师认为上好课就可以了,搞研究是学术型高校教师的事情,或者是博士们的事情。尽管我校也出台了各项措施,激励提升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但应者寥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部分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思想支配行动,从而对科研没有兴趣。周教授的讲座,则深入浅出的将教学的学术性、科研的育人性、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透彻的讲解出来。
2018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总书记特别提出要加强“科教融合”。周教授指出,国内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教学与科研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整合。
就科研而言,科研活动和本科课程脱节,尽管大学拥有著名学者、研究实验室等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本科生几乎无从获取这些资源。周教授认为,科研是一种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其育人主要是环境育人和过程育人。校园中的大部分知识是缄默状态下的知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只能通过科研活动获得。科研育人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地方大学可以开发一些替代的模仿真实情景的虚拟科研项目。科研的育人性要求在同一机构、由同样的人来实施教学和研究活动。
对于教学的学术性,周教授借用博耶的观点,博耶指出应把教学视为更广泛意义上的大学学术活动,属于探究性学术中的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不仅要求教师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还要求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教学学术的评价应不同于传统的学术评价:传统的学术评价将学术等同于研究,研究等同于“公开发表”。教学学术的表现形式要丰富得多。教学学术的表现形式:学术活动、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发表的学术成果。只有将教学学术与传统学术置于同等的地位予以认可,才能真正推动教学的专业化,形成“教学共同体”。
同时,周教授还结合个人的教学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考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学术性有机结合在课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周教授的案例,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将教学、科研有机融合,协调发挥育人作用的案例。
尽管周教授也指出,他的案例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普适性,但他的这种探索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学习。最起码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首先,教学与科研是不存在矛盾的,如果有矛盾,如教师的时间、精力,就需要教师个体做出权衡与合理分配。其次,科研对教学绝对有本质性的帮助。只有具备科研经历的老师才能有更宽、更深的视野,才有更严谨的思维和更深刻的理解,由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再次,教学也是有学术性可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实验新的教学方法、开发新的学生评价方法,并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最后,教师应做到教学与科研良性共促、互相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