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于2020年获批立项建设,系我市及我校的首个省部级实验室平台。重点实验室立足梵净山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珍稀物种保护生物学研究和重要生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
重点实验室现有人员44人,其中专职人员40人,兼职人员4人。专职人员中有正高级18人,副高级20人,中级2人;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6人,占比60.5%;45岁以下人员32人,占比72.7%,形成了一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实验室现有实验面积近1900m2,拥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等一批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500万元;拥有梵净山珍稀植物资源圃、植物育种驯化基地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科学研究合作基地。
立项以来,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贵州省基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14项,纵向科研经费到账超过1100万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7项,合计经费近300万元;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3项;出版学术专编著7部;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含一区top期刊论文2篇;申请专利100余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7件。
立项以来,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和开放交流,先后承办了中国动物学会蛛形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讨论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专题研讨会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扩大会会议,协办了2020年中国(遵义)生物资源大会;先后邀请了10余位国内学者来重点实验室讲座交流,实验室成员参加国家级、省级会议20余人次;部分成员与俄罗斯、越南等学者积极开展研究合作,发表了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发布了2020、2021年度开放课题项目,立项了8项开放课题,合计经费24万元;积极落实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组织开展了系列科普宣传及学术讲座活动。
重点实验室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先后组成了油茶高产种植技术、山地水产养殖与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特色果蔬高产种植技术、优质食用菌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地方特色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等教授服务团队,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实现了梵净山地区野生猴头菇、灰树花两种菌类的人工驯化、培育工作;完成黑蕊猕猴桃、三七、黄莲等的引种与驯化和山麻鱼人工扩繁关键技术,大力推广了稻虾、稻鱼、稻蛙规模化混合种植养殖,很大程度的带动了所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指导农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