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票app下载

图片
首页 >> 部门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强化师范特色,推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铜仁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办学特色与亮点简介
日期:2023-10-30  发布人:  浏览量:

铜仁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是学校最年轻的二级教学院,现有历史学本科一个专业,一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现有教师28名,其中博士9名,教授9名。长期以来,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范专业特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动了办学的特色发展。

一、强化历史学师范特色,推动优秀人才培养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在二十多年专科教育办学基础上,于200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历经15年的本科办学历程,长期扎根城乡,立足“师范”专业特性,围绕地方基础教育,开展教师教育,形成了以中学历史教学、地方历史文化、历史文献学三大专业方向,培养出了一批省内外较具影响的教师和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为城乡教育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学院历史学本科专业于2021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铜仁学院历史学专业排在全国第98位,等级为B,彰显了较好的办学成效。

学院始终坚持本科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坚持“以本为本”,聚焦本科教育,培养了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历史学)1人、省级高校哲社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梵净文化”青年人才1人,贵州省社科联智库专家2人,贵州省地方志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2人,铜仁市市管专家3人,铜仁市文化遗产专家2人,铜仁市委决策咨询专家3人,铜仁市委党史研究专家库入库专家1人,有市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教师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市(厅)及以上哲社成果奖24项;教师校级教学比赛获奖5人、获卓越教育教学奖4人,省级优秀教师2市级优秀教师2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

二、促进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适合优秀人才培养的平台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历史学与民族学为抓手,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教育创新发展,构建跨院校、跨专业、跨行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专业+通识+实践实训”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核心课程与自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人文素养课程与科学精神课程等兼修的多维度、交叉型,具有铜仁学院历史学特色的“3+1”(3年专业学习和1年教学实践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学院在历史学和民族学方面的优势资源,构建历史学、民族学一体化研究教学平台,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产生了较具影响力的转化和推广效应。

专业定位、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实践指导等各个环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性地推进学业导师制,依托读书分享、学术研讨、挑战杯竞赛和大创项目等,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教育环境,建立融学术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加强校级金课建设,培育建设省级“三金”(金专、金课、金师)。强化特色课程建设,重点培育《文化遗产学》《武陵山区民族民俗文化研究》《黔东红色文化》《铜仁地方史》《历史人类学调查与实践》等地方文化类特色课程建设,设置史学田野调查、贵州文献整理、口述史实践等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家国情怀。

持续推进过程性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组织申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各类项目。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历史学经典著作阅读系列活动,设置本科生学业导师,建立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培养机制。学生有近20篇论文发表在《世纪桥》《才智》《梵净学刊》等学术期刊上,在省史学会学术年会上获一等奖、二等奖优秀论文多项。近年来,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级大创项目4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2项、省级奖项6项;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0余篇;先后有50人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教师获省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个。

三、推动师范教育铸魂工程,凸显师范的传统优势

学院一直秉承师范传统,将办好历史学师范教育放到人才培养和学院发展的核心地位,肩负职责,固守主业,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师范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主线和底线,提高历史学师范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历史学专业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项,尤其是2019级历史学班的吴嘉辉同学在2022年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得历史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校级学生教学比赛中获“十佳教学能手”称号者有4人教师在全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先后获得文科组一等奖者2人,获得卓越教育教学奖”4人。宣传师范文化,弘扬教育理想,重视师范文化氛围的营造,积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积极宣传我省第一个向境外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国家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和贵州省“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我院李怡净老师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心;适时邀请知名校友或励志名人来院作报告,通过典型示范和引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高尚的教育理想。坚持开放办学,提高培育质量。学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众多中学校加强交流互动,建立合作共赢机制,聘请一批师范教育兼职教师、导师,采取系列讲座、课程讲授、分组指导等形式,手把手培养师范生。学院拥有铜仁学院附中等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能保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竞争优势,社会声誉好。

四、深化学术研究创新,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学院依托并加强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教育厅)、省级人文社科研究示范基地(省社科联)——铜仁学院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平台建设,秉承历史学与民族学学者沉稳厚重、严谨朴实、注重调查的学术传统,注重师德师风,秉持史料实证与田野调查并重,充分挖掘黔东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哲学、历史学、民族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路径,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广大教师坚守学术道德,真做学问,做真学问,坚决杜绝各种学术浮躁和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良好的学术口碑。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团队创新。依托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组建学术共同体,吸收校内外有志于从事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的老师和学者,加强省级十大创新团队——“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建设,在校内组建民族学人才创新团队和中华民族史人才创新团队两大校级人才创新团队,鼓励不同学科教师围绕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组建创新团队,搭建学术平台,建设校级科研实体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策划特色选题,产出系列成果,打造学术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提升学术和学科创新的影响力。近年,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民委及其他省级科研项目24项;出版学术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75篇。科研成果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4项,其中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省教育厅高校优秀成果奖3项,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13项。同时,依托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铜仁学院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科技厅科普教育基地——梵净山人文生态馆,加强区域内人文生态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和宣传,在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科研反哺教学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虽然成立时间很短,但依托历史学专业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聚焦地方历史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凸显师范专业培养特色的同时,不断凝聚优势力量,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贡献突出力量。


点击数: 收藏本页